荨麻疹发作时,皮肤上突起的红色风团、剧烈瘙痒常让人坐立难安,但当症状逐渐消退后,部分人会发现患处皮肤变得干燥、粗糙,甚至出现细小皮屑脱落。这种“褪皮”现象虽不似瘙痒那般难受,却也让人担忧:是病情加重了,还是皮肤在自我修复?其实,这一过程多与皮肤屏障的动态调整有关。
炎症反应后的皮肤“修复期”
荨麻疹的本质是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反应,发作时,血管扩张、渗透性增加,大量液体和炎症细胞涌入皮下组织,形成风团。这一过程中,皮肤表层的角质细胞会因水肿和炎症刺激而暂时“松散”,细胞间的连接变得脆弱。当炎症消退、水肿减轻后,这些受损的角质细胞会逐渐失去附着力,以脱屑的形式脱落,为新生的健康细胞腾出空间。这一过程类似皮肤受伤后结痂脱落,是身体自我修复的自然表现。
皮肤屏障功能的“重启”
皮肤的最外层是角质层,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,像一道“砖墙”般阻挡外界刺激、锁住水分。荨麻疹发作时,这道屏障因炎症和水肿被暂时破坏,导致水分流失加快、皮肤干燥。消退后,皮肤会启动修复机制:加速生成新的角质细胞,同时“淘汰”受损的旧细胞。脱屑正是旧细胞脱落的直观表现,通常持续数天至一周,随着新角质层的完善,皮肤会逐渐恢复光滑。
外界刺激的“叠加影响”
若荨麻疹发作期间频繁抓挠,或使用过热的水清洗、碱性肥皂清洁,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屏障,加重脱屑。此外,环境干燥、紫外线照射等因素也可能延缓修复进程,使脱屑更明显。因此,消退后避免刺激、加强保湿,能帮助皮肤更快恢复正常状态。
乌鲁木齐大西北皮肤病医院提醒您:荨麻疹消退后的脱屑通常是暂时的,若脱屑范围广泛、伴随皮肤红肿加重或渗液等情况,建议就诊咨询。